刘考功公㦷见示夏峰老人书卷属题长歌
夏峰老人双眸空,论交只许刘考功。长安只字不肯入,尺素突出开心胸。
上言日读数行书,衰老以此酬苍穹。下言刘君世所望,不为韩富非英雄。
虚堂披对正六月,满天赤日来清风。老笔生硬转妩媚,直欲处处藏其锋。
良马识途恶荆棘,苍鹰愿击愁樊笼。江河日下事日变,世无鲁叟谁弥缝?
我闻刘君昔偕隐,携琴荷锸惊老农。尽散家产别亲串,逝将食力深山中。
若使至今不一出,人间安用双赤松?待汝他日济时了,把酒问汝将安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两位高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开头说夏峰老人(孙奇逢)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只认刘考功(刘宗周)这个朋友。他不肯轻易给人写信,但写给刘考功的信却掏心掏肺。信里说自己老了只能靠读书度日,同时夸刘考功是当世真英雄。
中间用"六月天里吹来凉风"比喻读信时的爽快感受。说夏峰老人的书法看似生硬实则柔美,就像好马认得路但怕荆棘,雄鹰想捕猎却讨厌笼子——暗指他们有能力但受时代限制。
接着感叹世道越来越差,可惜再没有孔子那样的圣人能修补这个时代。这里提到刘考功曾经隐居种地、散尽家财的往事,说如果你们一直隐居不露面,世上就少了两位高人(赤松子指仙人)。
最后用调侃的语气问:等你们将来拯救完这个时代,打算何去何从呢?其实暗含"这个乱世根本救不了"的无奈。
全诗通过两位隐士的交往,表达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想作为却无力回天"的矛盾心理。用比喻让抽象的情怀变得生动,比如把读信比作夏日凉风,把他们的处境比作困住的良马雄鹰,既赞美了他们的品格,也暗讽了时代的黑暗。
汪楫
(1626—1689)江南休宁人,居扬州,字舟次,号悔斋。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检讨。曾充册封琉球正使。旋为河南府知府,官至福建布政使。早负诗名,与汪懋麟并称“二汪”。有《悔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