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其六

几见花飞能上树,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
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
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春天逝去的伤感,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

开头用“花飞能上树”的反常现象,暗示美好事物难以挽回——花儿都落了,怎么可能再飞回树上呢?时光就像流水,即使用杨柳枝(古人认为柳条可以系住春光)也留不住。接着用“筝雁斜飞”的画面(古筝弦柱斜排如雁阵),说连筝弦都懂得排列成行,唯独“伊”(指春天或命运)无情地带走春天。

下片用“黏地絮”比喻自己的愁绪:柳絮看似黏在地上,其实风一吹就飘走了,就像人心看似平静,实则经不起风雨摧残。最后两句最扎心——孤独地靠着栏杆,满腹心事无人可说,只能默默咀嚼这份无人理解的遗憾。

全词妙在把抽象的情绪具象化:留不住的春光、脆弱的柳絮、斜飞的筝雁,都是内心无奈的投影。语言看似轻巧,却藏着沉重的孤独感,容易引发共鸣。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