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儒臣)奉皇帝之命去南北镇祭祀的场景,充满了旅途风光和仙山意境。
前四句写祭祀的庄重场面:皇宫使者传下御香,文官代表皇帝外出祭祀。队伍举着仪仗旗帜向北出发到恒山,又乘船向东前往会稽山。这里通过"玉墀""金闺"等词暗示皇权的威严,用"幡幢""舟楫"展现队伍的浩荡。
后四句转为旅途见闻和感想:清晨在海边驻马远望,想起古人"燃犀照水"的传说(这里反用典故说不必学古人夜照江水)。听说名山多有仙气,诗人期待能悠闲地拄着藜杖漫游。最后两句特别生动,把严肃的公务和向往山水的闲情巧妙结合,既写实又充满想象。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把公务行程写得如诗如画,既有皇家祭祀的隆重,又有山水游历的洒脱,最后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官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心态。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