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炎天何处可登临。须于物外寻。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宜散发,称披襟。都无烦暑侵。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阮郎归》描绘了一幅夏日登临山林的清新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首句“炎天何处可登临”,直接点出了夏日的炎热,提出了一个疑问:在这么热的天气里,哪里可以去寻找清凉呢?答案就是“须于物外寻”,作者认为,清凉的感觉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环境,而在于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接下来,“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林中的景致。松风和涧水的交响乐,像是大自然的琴声,空山回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这里,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宜散发,称披襟”,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作者在山林中的姿态:解开束缚的长发,披上衣襟,体现了作者自由洒脱的性格。这里,“散发”和“披襟”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前文的清凉和自然美景相呼应。

最后两句“都无烦暑侵。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在山林中,没有任何烦热的侵扰,这里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韵味。对比城市生活的杂乱和拥挤,山林则显得更加宁静美好。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张抡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