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野蚕吐丝作比喻,讽刺了社会上某些人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自私行为。
前四句写野蚕吃桑叶吐丝结茧,看似勤劳,但这些蚕丝对人类毫无用处,就像小偷只顾自己吃饱穿暖。这里"无功及生人"是关键——虽然野蚕也在劳动,但它的劳动成果不能造福他人。
后两句是诗人的愿望:希望把这些无用的蚕丝分给受冻的人做衣服。这个转折很巧妙,表面是说蚕丝,实际是呼吁自私的人要把能力用在正途上,为社会做贡献。
全诗用常见的小昆虫作比,把大道理说得生动易懂。诗人没有直接批评某类人,而是通过野蚕的意象,让读者自己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只谋私利、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最后两句的愿望,既点明了主题,又留下了改善的希望。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