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在鹤林寺留宿的场景,充满了宁静与离别的复杂情感。
诗人一步步走进山林深处,看似走到了尽头,但心中的思绪却无法停歇。这里用"山穷意未穷"的对比,巧妙表达了人虽置身自然却心绪难平的状态。
在寺庙里,诗人偶然遇到一位僧人,两人聊了很久。聊着聊着,诗人感觉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栖息在此的鹤,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个"转与鹤栖同"的想象特别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夜深时,蜡烛被风吹灭,沾满露水的兰草在夜色中摇曳。这两个细节描写非常传神,"烛焰风销尽"让人仿佛看到烛光摇曳最后熄灭的画面,"兰条露湿空"则通过带露的兰草表现出秋夜的凉意和静谧。
最后诗人不得不告别这个地方,此时江上正飞过秋天的鸿雁。这个结尾很巧妙,用"秋鸿"这个意象既点明了季节,又暗示了离别,大雁南飞的画面更增添了一丝惆怅。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水墨画:幽深的山林、闲谈的僧人与隐士、摇曳的烛光、带露的兰草、南飞的大雁,共同构成一个充满禅意的秋夜。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一次普通的寺庙夜宿写得如此有意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中的淡淡离愁。
崔涂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