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王坟下作
驱车曾拜荡阴祠(丁丑庚寅壬辰四拜汤阴岳庙。),又向吴山奠酒卮。
击贼恨无朱泚笏⑴,沉冤先恸曲端旗。
本来二圣还何处,从此偏安局不支。
太息东隅同铸错,胥潮喷薄涌鸱夷(中日之役方伯谦亦以冤杀。)。
击贼恨无朱泚笏⑴,沉冤先恸曲端旗。
本来二圣还何处,从此偏安局不支。
太息东隅同铸错,胥潮喷薄涌鸱夷(中日之役方伯谦亦以冤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在岳飞墓前有感而发写下的怀古之作,通过对比古今冤案,表达了对英雄含冤而死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前四句写作者的行踪和感慨。作者说自己曾驱车前往汤阴的岳飞庙祭拜,现在又来到杭州的岳飞墓前洒酒祭奠。"朱泚笏"和"曲端旗"两个典故,都是历史上忠臣被害的故事,暗指岳飞像他们一样含冤而死。
2. 中间两句点明历史教训。指出当年宋高宗不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导致南宋只能偏安一隅,最终难逃灭亡命运。这里暗含对时局的担忧。
3. 最后两句借古讽今。用伍子胥被冤杀后化为钱塘江潮的传说,联想到甲午战争中同样被冤杀的方伯谦,表达了对现实中忠良被害的愤懑。潮水汹涌的意象,象征着作者内心难以平复的悲愤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正义的呼唤。诗中"恨""恸""太息"等情感词的使用,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痛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