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朝中措 其二》这首词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通过比喻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和孤独之情。
首先,“绿华居处渺云深”一句,就像在说某人住在一个被深深云雾包围的绿色幽静之地,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给人以宁静和高洁的感觉。这里“绿华”可以理解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事物,这里用“不沾尘土”来比喻这个地方的清雅和高洁。
“细看宜州新句,平生才是知音”这里,诗人通过“宜州的新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认为这应该是真正能理解和共鸣的话语。这“知音”不仅是音乐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共鸣。诗人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和珍贵,就像找到了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一样。
“凌波一去,平山梦断,谁是关心”这一句,诗人使用了“凌波”和“平山”这两个意象,仿佛是描述了一种遥远的梦想或情怀。然而,“梦断”表示这种理想或追求可能已经无法实现,或者被现实所打破。“谁是关心”则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情感,即使有梦想和追求,也没有人真正关心或理解。
最后,“惟有青天碧海,知渠夜夜孤衾”一句,诗人通过“青天碧海”来比喻一种永恒不变的、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永恒不变的情怀。而“夜夜孤衾”则表达了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诗人依然感到孤独和寂寞。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追求,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诗人试图在自然和理想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同时也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和孤独。这种情感既优美又深刻,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和追求。
曾惇
曾惇,字谹父,南丰(今属江西)人。纡子。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官太府寺丞,十二年知黄州(《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十四年知台州,十八年知镇江府,二十六年知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一五一、一五八)。曾惇诗,据《能改斋漫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