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在春天游览昆明池的盛大场景,充满神话色彩和皇家气派。

前四句写皇帝出游的排场:春天在灵池举办宴会,帷帐宫殿搭建在青波之上,御舟从石刻的鲸鱼旁驶过,船桨仿佛碰到了天上的星辰。这里用"石鲸""斗牛"等意象,把人间景象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

中间四句通过自然景物暗示时间流逝:随着节气更替,蓂荚凋落,柳树却在暗中发芽;远望北海仿佛看到太阳沐浴其中,池底的劫灰让人联想到远古传说。诗人用"晦""暗"等字眼制造朦胧美感,又用"烧劫"的典故增添神秘感。

最后四句将古今帝王并提:周文王在镐京宴饮,汉武帝在汾河作歌,但都不及当下盛况。结尾尤为精彩:不必担心明月西沉,因为夜明珠自会照亮夜空。这里"夜珠"既是实指池中珍宝,又暗喻皇恩浩荡,彰显出盛世气象。

全诗最妙处在于虚实结合——把真实的皇家游宴写得如临仙境,又通过"石鲸""劫灰"等典故让现实场景具有历史厚重感。最后两句更是跳出寻常的"及时行乐"套路,用"夜珠"这个意象,既化解了"明月尽"的惆怅,又暗颂当代胜过前朝,可谓一箭双雕。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