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关

去国何曾隔绛霄,幽燕襟带古迢遥。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
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河西关》描绘了边关壮阔苍凉的景色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语言豪迈中带着细腻的忧伤。

前两句写边关的遥远:离开故国却仿佛仍能看到京城(绛霄代指皇宫),幽燕(河北一带)的险要地势自古就是遥远边疆。用"襟带"比喻山脉河流像衣带一样环绕,很有画面感。

三四句用星象和地理写边关的雄浑:尾箕(星宿名)斜挂在天边仿佛串起千里星河,恒山和卫河(华北重要山水)像刀锋般将大地劈成两半。这种宏大视角让人感受到边关的苍茫。

五六句突然转到将士的孤独:铁笛声惊醒了塞外月色(龙塞指边塞),而京城(凤城)的贵妇们正伴着玉钗和箫声思念征人。"春怨"二字点出两地相思,笛声与箫声的对比很巧妙。

最后两句是自我宽慰:且用清亮的啸声(可能是将士的歌声)来回应远方,就算南北音信断绝也无所谓了。表面洒脱,实则藏着深深的无奈,这种矛盾心理让结尾余味悠长。

全诗就像一部边塞电影:先给壮丽的自然风光大镜头,再特写戍卒吹笛的孤独身影,最后镜头拉远,留下无尽回响。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知回不去却假装不在乎"的复杂情绪。

许虬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初前后在世。顺治八年(1651)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出身,授贵州思州府推官,康熙五年(1666)升思南府知府。为政治理宽仁平稳,精通科举应试所用的文字;时常在办公有闲暇时,召进生员讲授读书作文的方法,思南地区文风为之振兴。八年(1669)丁艰,离任。十九年(1680)授湖南永州府知府。二十二年(1683)离任,之後未再任官,卒年不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