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凉

愁多却讶天凉早,思倦翻嫌夜漏迟。
何处山川孤馆里,向灯弯尽一双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秋夜里的愁绪,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用"却讶""翻嫌"两个转折词,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明明心里堆满愁绪,却怪天气凉得太早;明明精神疲惫,又嫌夜晚太长。这种"无理埋怨"恰恰表现了愁苦之深——人难受时,连自然现象都成了发泄对象。

后两句镜头从心理描写转向环境特写:孤零零的旅舍中,主人公对着油灯弯着眉毛发呆。"弯尽"二字用得极妙,既写实了皱眉的动作,又暗示愁眉不展的持续时间之长。灯光与孤影的对比,更强化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感。

全诗妙在不说破"愁"字,却通过埋怨天气、计较时间、对灯发呆这些生活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郁。就像现代人失眠时刷手机、看天花板一样,诗人捕捉的正是人类共通的孤独体验。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