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赠王侍御
昔有阳城子,高卧中条山。
粤从丹诏聘,职谏居朝端。
北垣七八年,一词曾靡殚。
於中常戚戚,事以秦越看。
诤臣论一篇,见诮昌黎韩。
城日洽壶觞,视之无汗颜。
一朝天子误,鼎鼐庸雄奸。
皇皇朝野人,敢议不敢言。
城曰兹可矣,不言吾岂安。
当廷坏其麻,势若回狂澜。
臣言不可夺,臣肉所可剜。
孰谓雄猜主,天听说为还。
一鸣必惊人,朝阳之祥鸾。
一飞必冲天,北溟之鹏搏。
啾啾燕雀辈,终岁寒檐间。
君今踵其武,可想倚任专。
士习弊滋久,未易一匕痊。
遗臭偃月奸,殆今逾百年。
利欲锢人心,深矣莫洗湔。
几新更化机,仍涩胶柱弦。
洗泥何能清,救弊应其源。
昔无起楼地,今举田连阡。
而以求善治,却行而欲前。
复有事诞衔,奋臂张虚拳。
驱虎戕良民,臧否已较然。
胶舟倚航海,恻耸忧世肩。
夷甫在晋朝,举世无几先。
卓哉辩奸论,万世一老泉。
瞽言再拜献,感愤涕泗涟。
昔有汉更生,危言扶彼颠。
皎余明寸心,不向流俗宣。
维君中流柱,屹是障百川。
向来稍诡遇,高官怀袖间。
耿介甘不售,岁寒松柏坚。
国无君子哉,缄默谁复言。
松江千顷浪,涵月金蜿蜒。
於兹送君行,商歌频扣舷。
明当重回首,晚风杨柳边。
伫希御史雨,汛扫靖幅员。
粤从丹诏聘,职谏居朝端。
北垣七八年,一词曾靡殚。
於中常戚戚,事以秦越看。
诤臣论一篇,见诮昌黎韩。
城日洽壶觞,视之无汗颜。
一朝天子误,鼎鼐庸雄奸。
皇皇朝野人,敢议不敢言。
城曰兹可矣,不言吾岂安。
当廷坏其麻,势若回狂澜。
臣言不可夺,臣肉所可剜。
孰谓雄猜主,天听说为还。
一鸣必惊人,朝阳之祥鸾。
一飞必冲天,北溟之鹏搏。
啾啾燕雀辈,终岁寒檐间。
君今踵其武,可想倚任专。
士习弊滋久,未易一匕痊。
遗臭偃月奸,殆今逾百年。
利欲锢人心,深矣莫洗湔。
几新更化机,仍涩胶柱弦。
洗泥何能清,救弊应其源。
昔无起楼地,今举田连阡。
而以求善治,却行而欲前。
复有事诞衔,奋臂张虚拳。
驱虎戕良民,臧否已较然。
胶舟倚航海,恻耸忧世肩。
夷甫在晋朝,举世无几先。
卓哉辩奸论,万世一老泉。
瞽言再拜献,感愤涕泗涟。
昔有汉更生,危言扶彼颠。
皎余明寸心,不向流俗宣。
维君中流柱,屹是障百川。
向来稍诡遇,高官怀袖间。
耿介甘不售,岁寒松柏坚。
国无君子哉,缄默谁复言。
松江千顷浪,涵月金蜿蜒。
於兹送君行,商歌频扣舷。
明当重回首,晚风杨柳边。
伫希御史雨,汛扫靖幅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对比,表达了对正直谏臣的赞美和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1. 榜样力量(前16句) 用唐代谏官阳城的故事开篇:他隐居时清高,被皇帝征召后敢于直言进谏,即使面对权贵也坚持原则。诗中用"回狂澜"形容他力挽狂澜的勇气,用"祥鸾""大鹏"比喻他的出众,反衬那些畏缩的官员如同"檐间燕雀"。
2. 现实困境(17-34句) 转到当下社会问题:官场积弊百年难除,像"胶柱调弦"般顽固。用"起楼占地"比喻官员腐败,用"驱虎伤民"讽刺暴政,指出这些就像"乘胶舟航海"一样危险。特别提到宋代苏洵的《辨奸论》,暗示当今也需要这样的清醒之人。
3. 精神传承(35-42句) 将王侍御比作汉代直谏的刘向(更生),赞美他如"中流砥柱",在众人沉默时坚守松柏般的品格。这里用"高官怀袖"暗指那些投机取巧的官员。
4. 临别期许(最后8句) 以松江月色的壮美景象作结,用"御史雨"比喻希望朋友的谏言能像甘霖净化天下。最后"杨柳晚风"的意象既含离别之情,又暗含对清明政治的期待。
全诗巧妙运用: - 对比手法:将历史清官与当下腐败对比,用祥鸾/燕雀、松柏/俗流等意象形成强烈反差 - 比喻系统:政治腐败比作"胶舟""驱虎",正直官员比作"砥柱""甘霖" - 用典艺术:阳城、苏洵、刘向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自然融入,增强说服力
核心思想是: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需要更多像王侍御这样敢于直言的官员,才能根治社会弊病。诗人既表达敬佩,也透露出对改革难度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