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旅舍遣闷1940.1

岁晚黔山道,栖遑岂定居。
侵霜思白雁,如燬惜赪鱼。
国望中兴日,人怀未乱初。
明夷如可卜,敢负箧中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于1940年冬天,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诗人流亡到贵州贵阳,住在简陋的旅舍中,借诗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家国情怀。

前四句写流亡生活的艰辛:岁末寒冬走在贵州山路上,像无根浮萍般居无定所。看到霜天里的大雁,想起故乡;望着火炉上烤红的鱼,更觉生活艰难。这里用"白雁"和"赪鱼"两个意象,生动表现了漂泊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生活的困顿。

后四句转向家国情怀:全国人民都盼望着国家复兴,怀念战乱前平静的生活。最后两句用《易经》中"明夷"卦的典故(象征光明被遮蔽的困境),表达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坚持理想的决心——只要还有希望,就绝不辜负书箱里的学问和抱负。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困顿中的坚守":既真实记录了逃难生活的艰辛,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诗人没有直接写战争惨状,而是通过个人感受折射时代苦难,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有力量。特别是最后"箧中书"的意象,象征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战火纷飞中显得格外珍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