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蔡语录上蔡家极有好砚后尽舍之一好砚亦与人慨然赋此

有宋上蔡谢先生,一砚不留磨破瓦。
要使胸中自廓然,世间何物更难舍。
而吾平生玩物心,扰扰无殊于野马。
忽然北风卷土去,不名一钱在屋下。
突兀三砚真奇物,天将史笔委之野。
一砚龙尾从西土⑴,治乱存殁泪堪把。
一砚活眼晕九重,秋水时向明窗泻。
丁子王作合玉砚,千祀古文出亡社。
三砚纵横傍短檠,雪屋无烟亦潇洒。
昔年送女入甬东,穴壁偷儿不相假。
吾时闻之在中途,欲行不前奈两踝。
娇儿阿寿恐吾伤,乞得滑砚强吾写。
吾为阿寿勉强笑,握笔终然多牵惹。
开卷今见上蔡事,使我愧汗如盛夏。
丈夫力不能自割,偷儿真为益我者。
儿亡三载砚四年,有贼不向贫家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砚台的痴迷与反思,通过对比宋代学者谢良佐(上蔡先生)的洒脱,反观自己难以割舍物欲的矛盾心理。

诗中分三部分展开: 1. 榜样对比:开篇用谢良佐把好砚送人的故事,赞美他"胸中廓然"的境界——真正的学者连最爱的砚台都能送人,而自己却像被野马拖着跑一样沉迷收藏砚台。

2. 砚台故事:详细描写自己珍藏的三方宝砚:一方龙尾砚承载历史沧桑,一方带石眼的砚台像秋水般澄澈,一方古玉砚承载文化记忆。这些描写暴露了作者对物件的深厚情感。

3. 现实警醒:转折出现在砚台被盗和丧子之痛。四年前小偷偷走砚台时,女儿阿寿为安慰父亲,特意找来普通砚台哄他写字。如今女儿去世三年,作者突然醒悟:真正该珍惜的是亲情而非器物,小偷反而帮他看清了执念。

全诗用砚台串起人生感悟:从"玩物丧志"到"物是人非",最终达到"放下执念"的觉醒。最动人的是女儿用一方普通砚台温暖父亲的细节,比任何大道理都更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活着的真情,比死去的珍宝更珍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