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古墓逐渐被遗忘的过程,折射出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主题。
开头两句用"孤坟"和"路成坟欲毁"形成强烈对比,暗示随着社会发展(道路修建),古老的痕迹正在消失。诗人用"空疑年代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困惑,而"不知陵谷徙"则点出自然变迁的无情。
中间四句通过季节变换的意象(秋叶黄、春流弥)展现时光流转,用"金蚕不可织"和"玉树何时蕋"两个典故暗喻美好事物终将消逝。金蚕玉树都是珍贵之物,却终究难逃时间摧残。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描写路上行人欢声笑语、追逐享乐的场景,与孤坟形成鲜明对比。"今日非明日"道出人生无常的哲理,结尾"所念谁怜此"的感叹,既是对古墓的悲悯,也是对所有人终将被遗忘命运的深刻洞察。
全诗通过一个即将消失的古墓,引发对生命短暂、世事变迁的思考。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中,无论是辉煌的过去还是热闹的当下,最终都难逃被遗忘的命运。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