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乐·乙酉,一九四五年。邻寇降伏,距跃歌舞,不可无词,因抚乐章斯调,以鸣驩臆
血沟激撸,硝烟泼墨,雷动风埽。
见说虾夷挠败,便转瞬、如摧枯槁。
豚犬笼东,貔狮逐北,破巢直捣。
似当时、帝子高阳战,笑共工、头撼不周山倒。
更问麻姑,海桑几度,扬尘蓬岛。
谁道跋扈修鳞,跳梁捷足,偏好勇、长可保。
自古穷兵原是祸,覆辙有人还蹈。
叹兴亡、犹朝暮,天荒地老。
且看旌旗霞蔚,破阵铙歌,还京鼓乐,欢声腾沸,若个降表先修,又烦李昊。
见说虾夷挠败,便转瞬、如摧枯槁。
豚犬笼东,貔狮逐北,破巢直捣。
似当时、帝子高阳战,笑共工、头撼不周山倒。
更问麻姑,海桑几度,扬尘蓬岛。
谁道跋扈修鳞,跳梁捷足,偏好勇、长可保。
自古穷兵原是祸,覆辙有人还蹈。
叹兴亡、犹朝暮,天荒地老。
且看旌旗霞蔚,破阵铙歌,还京鼓乐,欢声腾沸,若个降表先修,又烦李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5年日本投降时,用充满力量感的画面和典故,表达了胜利的狂喜和对侵略者的讽刺。
上阕用"血沟""硝烟"等战场意象开篇,像快镜头一样展现日军迅速溃败的场景。把日军比作"豚犬"(猪狗),把中国军队比作"貔狮"(神话中的猛兽),形成强烈对比。借用"共工撞不周山"的神话,暗喻日本侵略者像传说中的反派共工一样自取灭亡。"麻姑看沧海变桑田"的典故,则暗示这场胜利是历史必然。
下阕转入深刻反思。用"修鳞"(长鳞片的龙,指日本)和"跳梁小丑"讽刺侵略者,指出穷兵黩武必自取灭亡。"旌旗霞蔚""欢声腾沸"等描写,生动再现了举国欢庆的场景。最后用五代时期李昊被迫为敌国写降表的历史典故,幽默地调侃:这次轮到日本人写投降书了。
全词最精彩的是将神话典故与现实战况完美融合,既气势磅礴又充满智慧。比如把日军溃败比作共工撞山,把胜利比作麻姑看到的沧海桑田变迁,这种宏大视角让抗战胜利具有了历史宿命感。在欢庆中不忘讽刺侵略者的愚蠢,展现出胜利者的从容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