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杂诗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耐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畔的古今变迁,通过对比手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的强烈反差。

前两句写秦淮河曾经的辉煌:清澈的溪水与葱郁的树木相映成趣("清华"即清幽华美),这里曾是东晋豪门王导、谢安居住的乌衣巷所在地,六朝时期(六个朝代)都以这里为荣。诗人用"最清华"和"六代夸"突出了昔日的极致风光。

后两句笔锋一转: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当年江总(南朝陈代重臣)的豪宅如今破败不堪,连段侯(可能指南朝贵族)家的院落也消失在寒烟之中。"不奈更耐"(实在难以忍受)和"已失"(完全消失)传递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痛惜。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先给读者看秦淮河最鼎盛时的明信片,突然切换到荒烟蔓草的废墟现场。这种今昔对比让人直观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再显赫的繁华终将归于尘土,而正是这种无常感,让读者在短短28个字里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