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京城官员升迁的华丽画卷,充满对仕途理想的赞美和功成身退的向往。
前四句用绚丽的画面展现京城盛景:把京城比作"白玉京"神仙居所,凤凰城被烟花环绕,宫门朝阳映红云彩,太液池春水泛着微寒的绿波。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权力中心的尊贵氛围。
五六句通过"清晨在香案前呈奏章""夜观奎星与泰阶星相映"的细节,生动表现了官员勤勉工作的场景,同时暗示其仕途光明。"奎星""泰阶"都是古代象征仕途顺遂的星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透露出更深层的人生追求:即便在朝堂建功立业后,最终向往的仍是绿野堂那样的隐居生活。这种"功成身退"的思想,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仕隐之间的典型心态。
全诗最巧妙之处在于,用华丽的外表包裹着淡泊的内核——表面写京城富贵、仕途风光,实则暗含对朴素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反差正是诗人智慧的表达。
高明
高明(约1305~约1371) 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