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四首 其二

润涩琴丝,暗敲窗竹人初定。
胆瓶清瘦小桃枝,屏底娟娟影。
象局娇嫌袖冷,倚琼箫闲销夜永。
红牙按到,自琢新词,缓吟细听。
摇曳无端,恰如烟袅沈香鼎。
曲中约略度残更,淅淅檐声静。
锦瑟华年谩省,笑何曾、柔乡醉醒。
歌楼银烛,第一难忘,恁时风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夜晚场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活气息。

上片写室内环境:琴弦有些潮湿(暗示天气或心情),窗外竹影轻敲,人刚安定下来。花瓶里瘦小的桃枝在屏风上投下秀美的影子。女子下棋时嫌袖子太冷,靠着玉箫消磨长夜。她轻拍红牙板,自己琢磨新词,慢慢吟唱聆听。这些细节展现了女子优雅但略带寂寞的生活状态。

下片转入抒情:歌声像烟一样飘摇不定,如同香炉里升起的烟。曲子唱完已是深夜,屋檐的雨声渐渐停息。回忆青春年华,苦笑自己从未真正从温柔乡中清醒。最后点明主题——歌楼里银烛下的场景,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风景。这里"柔乡"暗指爱情或美好时光,"锦瑟华年"化用李商隐诗句,表达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全词通过"琴、棋、箫、歌"等雅致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才多艺却孤独的女性形象。最后三句突然转折,揭示这其实是作者对过往某段美好时光的追忆。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环境、动作、情绪完美融合,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烛光摇曳的夜晚,感受到那份甜蜜而怅惘的怀旧之情。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