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怡上人松风阁图
万松苍苍蟠峻岭,久向耶溪誇绝境。
道人层构万松间,宴坐长年乐深静。
灵飙歘来岩谷口,髯君忽作蛟鼍吼。
喧豗直遣岭猿惊,振迅或令山鬼走。
须臾瑟瑟复萧萧,初如笙竽再如韶。
裂石声欺匡阜瀑,奔雷势压钱塘潮。
清奇自适烟霞侣,冷落岂宜筝笛耳。
长夜寥寥四壁空,赢得此心如止水。
黄鹤山中净名老,援笔图成过荆浩。
金华太史制雄文,秋色南山两相好。
道人层构万松间,宴坐长年乐深静。
灵飙歘来岩谷口,髯君忽作蛟鼍吼。
喧豗直遣岭猿惊,振迅或令山鬼走。
须臾瑟瑟复萧萧,初如笙竽再如韶。
裂石声欺匡阜瀑,奔雷势压钱塘潮。
清奇自适烟霞侣,冷落岂宜筝笛耳。
长夜寥寥四壁空,赢得此心如止水。
黄鹤山中净名老,援笔图成过荆浩。
金华太史制雄文,秋色南山两相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松风阁的壮美画卷,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声音描写,传递出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力量。
开篇用"万松苍苍"勾勒出松林环绕峻岭的宏大场景,点明此地是人间绝境。道人在松林间的楼阁中静坐修行,享受远离喧嚣的宁静。随后笔锋一转,描写山风袭来时松林发出的震撼声响——像蛟龙怒吼、让猿猴惊逃、令山鬼退散,用一连串夸张比喻展现松涛的磅礴气势。
中间部分继续用音乐作比:松涛声时而如笙竽合奏,时而似古乐《韶》般庄严,其声势甚至超越庐山瀑布和钱塘潮涌。诗人强调这种天籁之音只适合烟霞中的隐士欣赏,凡俗的筝笛之声根本无法比拟。
结尾交代画作来历:黄鹤山的高僧绘制此图,技艺超越五代画家荆浩;金华太史(可能指作者)为之题诗。最后"秋色南山两相好"一句,将松风阁的景致与陶渊明笔下的南山意境相融,暗示这里就是现代人追寻的诗意栖居地。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视觉的松与听觉的风完美结合,用声音的强弱变化(从雷霆万钧到细雨萧萧)展现自然的生命力,同时通过对比尘世音乐,突出自然天籁的高洁。最终回归"心如止水"的禅意,让读者在感受自然壮美之余,也获得心灵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