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夜吴兴城南鲍氏溪楼作

银云洗鸥波,月出玉湖口。
照此楼下溪,交影卧槐柳。
圆辉动上下,素气浮左右。
坐迟月入楼,寂寂人定后。
裴回委枕簟,窈窕穿户牖。
言念婵媛子,牵萝凝伫久。
纳用沈郎钱,笑沽乌氏酒。
白蘋张佳期,彤管劳掺手。
乘月下汀洲,遥山半衔斗。
明当渡江时,复别溪中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中秋月夜,诗人坐在吴兴城南的鲍氏溪楼上,被月光下的美景所触动,思绪飘向远方的心上人。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前六句用"银云""玉湖"等清新意象,勾勒出月光如水洗过般的澄澈世界。溪水、槐柳在月光中交叠出柔美的影子,天地间仿佛都流动着银白的光辉。

2. 中间八句转入人物活动。夜深人静时,月光悄悄爬进小楼,穿过门窗照在枕席上。诗人想起那位美好的女子(婵媛子),她可能正倚着藤萝凝望月色。这里用"沈郎钱""乌氏酒"的典故,暗示想与心上人共饮美酒、共赏白蘋花的约会。

3. 最后六句写黎明将至。看着月亮西沉、远山含着星斗,诗人想到天亮就要渡江远行,不得不与溪边的老翁告别。在美好的月光即将消失时,离别的愁绪自然涌上心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把常见的月光写得新颖脱俗,像"洗鸥波""浮左右"等描写让人耳目一新 - 明写月光暗诉相思,月光的移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加深 - 结尾的离别让前面的美景都蒙上淡淡忧伤,形成情感上的起伏 -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银白的月光、深色的溪楼、隐约的人影构成恬淡雅致的意境

诗人通过月光这个媒介,把自然美景、思念之情和人生聚散完美融合,让读者在中秋明月的光辉中,感受到那份清澈又带着惆怅的情怀。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