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咸阳北寺楼(一作登感化寺楼)

高秋原上寺,下马一登临。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向深。
旧宫人不住,荒碣路难寻。日暮凉风起,萧条多远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登咸阳北寺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王朝兴衰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凄凉感叹。

首先,诗人一开头就描绘了秋天原野上的一座寺庙,他停下马车,走上楼去。这里的“高秋原上寺”让人联想到秋天特有的宁静和广阔,寺庙坐落在高处,显得格外醒目。

接着,诗人描绘了眼前所见:渭水从西边奔腾而来,笔直地流淌;秦山向南延伸,显得深邃壮阔。这里用“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向深”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然后,诗人转而抒发对历史的怀念:“旧宫人不住,荒碣路难寻。”这里的“旧宫”指的是过去的皇宫,而“人不住”意味着王朝的辉煌不再,宫殿空荡无人。而“荒碣路难寻”则形容了昔日辉煌的地方现在变得荒凉,连路都难以辨认。这反映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日暮凉风起,萧条多远心”则是诗人对当时情景的直接感受。日落时分,凉风拂面,整个环境显得萧条冷清。诗人的心随着凉风起,充满了对遥远过去和遥远未来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咸阳北寺楼周围的景色,结合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叹,表达了一种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