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石屋探梅)
思飘飘。拥仙姝独步,明月照苍翘。花候犹迟,庭阴不扫,门掩山意萧条。抱芳恨、佳人分薄,似未许、芳魄化春娇。雨涩风慳,雾轻波细,湘梦迢迢。
谁伴碧樽雕俎,笑琼肌皎皎,绿鬓萧萧。青凤啼空,玉龙舞夜,遥睇河汉光摇。未须赋、疏香淡影,且同倚、枯藓听吹箫。听久余音欲绝,寒透鲛绡。
谁伴碧樽雕俎,笑琼肌皎皎,绿鬓萧萧。青凤啼空,玉龙舞夜,遥睇河汉光摇。未须赋、疏香淡影,且同倚、枯藓听吹箫。听久余音欲绝,寒透鲛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幽静山居中赏梅的孤独与遐想,充满了唯美而略带忧伤的意境。
上片(前半部分)写的是寻梅的场景: 开篇"思飘飘"三字立刻把人带入恍惚的梦境。主人公仿佛拥着仙女(梅花化身),在月光下漫步。但现实是梅花未开,庭院冷清,山居萧条。这里用"佳人分薄"的比喻,说梅花像薄命美人,连魂魄都来不及化作春日的娇艳。风雨雾气中,仿佛能看见湘水女神(湘梦)在远方徘徊。
下片(后半部分)转为对梅的想象: 没有人陪饮酒赏梅,只能独自想象:梅花该是肌肤雪白(琼肌皎皎),枝叶如美人发丝(绿鬓萧萧)。接着出现青凤、玉龙等神话意象,写梅花在夜空下的神韵。最后主人公放弃写梅花的形貌(疏香淡影),选择靠在长满苔藓的地方听箫声。这箫声渐渐消失,只留下透骨的寒意。
全词妙在虚实交错: - 实写山居萧条,虚写梅花如仙 - 实写风雨雾气,虚写湘水女神 - 实写独饮无伴,虚写梅花神韵 - 结尾从幻听箫声回到现实寒意
最动人的是那种"求而不得"的惆怅美:等不到花开,就把想象当作真实;无人作伴,就和自然对话。这种孤独中的浪漫,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写照。寒夜里若有若无的箫声,恰似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些美好却抓不住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