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邻家老将
白首羽林郎,丁年戍朔方。阴天瞻碛落,秋日渡辽阳。
大漠寒山黑,孤城夜月黄。十年依蓐食,万里带金疮。
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箭飞琼羽合,旗动火云张。
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誓心清塞色,斗血杂沙光。
战地晴辉薄,军门晓气长。寇深争暗袭,关迥勒春防。
身贱竟何诉,天高徒自伤。功成封宠将,力尽到贫乡。
雀老方悲海,鹰衰却念霜。空馀孤剑在,开匣一沾裳。
大漠寒山黑,孤城夜月黄。十年依蓐食,万里带金疮。
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箭飞琼羽合,旗动火云张。
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誓心清塞色,斗血杂沙光。
战地晴辉薄,军门晓气长。寇深争暗袭,关迥勒春防。
身贱竟何诉,天高徒自伤。功成封宠将,力尽到贫乡。
雀老方悲海,鹰衰却念霜。空馀孤剑在,开匣一沾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老将军的悲壮人生,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如下:
1. 老将军的戎马一生 开头用"白首羽林郎"点明主角是位白发老兵,年轻时(丁年)就在北方边疆(朔方)驻守。诗中用"阴天看沙漠""秋日渡辽阳"等画面,带我们看到他常年辗转苦寒之地的军旅生活。"大漠寒山黑""孤城夜月黄"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生动呈现出边塞的荒凉与孤独。
2. 伤痕累累的战斗记忆 "十年吃粗糙军粮""万里征途带着旧伤"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老兵的艰辛。诗中描写他雪中练兵、风中列阵的场景特别震撼:"箭矢如雨""战旗似火",排兵布阵时队伍像虎翼展开、鱼鳞密布,能感受到当年战场的激烈。最动人的是"誓死要让边疆安宁"的决心,连飞溅的鲜血混着沙土都在发光。
3. 晚年的凄凉境遇 转折出现在"敌人深入时他奋勇偷袭""边关告急时他春防死守",但这样忠诚的老将最终"地位卑微无处申诉"。最讽刺的是别人封官受赏,他耗尽力气却回到贫穷家乡。用"衰老的麻雀怀念大海""老鹰怕冷思念寒霜"比喻,说尽英雄迟暮的悲凉。最后摸着唯一留下的宝剑落泪,这个开匣拭剑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的控诉。
全诗精髓: 通过一位被遗忘的老将故事,揭露了封建军队的残酷现实——战士用生命保卫国家,最后却被弃如敝履。诗中边疆风光的苍茫与战斗场面的激烈形成反差,晚年落寞与昔日荣光的对比更显心酸。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拼尽一切却得不到公平"的悲愤,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共情。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