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云游四方的修行生活,充满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联"活得枯樵耕者知,巡方又欲向天涯"说禅师过着清苦的砍柴生活,连农夫都了解他的修行,现在又要启程远游。用"枯樵"这个形象生动展现了修行者的简朴。
颔联"珠穿闽国菩提子,杖把灵峰楖栗枝"写禅师随身携带的物件:福建特产的菩提子佛珠,和灵峰山上的栗木手杖。这两个细节既点明修行者身份,又暗示他云游的足迹。
颈联"春藓任封降虎石,夜雷从傍养龙池"最有意境:春天苔藓自然生长在驯服猛虎的岩石上,夜晚雷声伴随着养龙的池塘。这里用"降虎""养龙"的典故,暗喻禅师高深的修行境界。
尾联"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说人生际遇如浮云南去,从此像孤云一样难再相逢。用"孤云"这个意象,既写禅师行踪飘忽,又暗含诗人依依不舍之情。
全诗通过柴夫、佛珠、手杖、苔石、雷池等具体意象,描绘出一位超然物外又亲近自然的修行者形象。最后以"孤云"作结,留下无限遐想空间,体现了唐诗含蓄深远的特点。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