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山河壮丽的赞叹,又暗含对战乱时局的忧虑。
前两句写旅途艰辛后突然见到泰山日出: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在某个清晨突然被朝阳中的泰山震撼。这里"楚氛"暗示中原战乱,与泰山形成强烈对比。
中间四句用三个层次展现泰山之巍峨:先是用"五千仞绝壁"的夸张手法表现山势险峻;接着说泰山像大臣向古代帝王行礼,把山拟人化;再通过"失传的祝祷词"和"消失的臣子颂歌",暗示当下礼乐崩坏的社会现状。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表面写隐士悠闲观山,希望为皇帝"招来祥云",实则暗含讽刺——在战乱年代,这种美好愿望显得苍白无力。"白云"既是实景,也象征虚无的太平幻想。
全诗妙在将雄伟的自然景观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巧妙结合,壮丽的山色反衬出诗人的忧国之情。文字看似在赞美泰山,字里行间却透着对时局的深深忧虑,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