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清晨的场景,诗人静静聆听鸟鸣时的感悟。
前两句写春天早晨的园林里百鸟齐鸣,但诗人特别关注黄莺(黄鸟)的叫声。这里用"可人心"三个字,点出黄莺的叫声最讨人喜欢,暗示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独特品味。
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在悠闲时刻静静聆听黄莺细柔婉转的鸣叫(绵蛮语),觉得比那些刻意追求技巧的美妙歌声(要眇音)更加动人。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天籁之音,不喜人工雕琢的审美取向。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捕捉了生活中一个安静美好的瞬间 2. 通过对比突出自然之声的纯粹美 3. 传递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4. 语言清新自然,就像黄莺的叫声一样不事雕琢
诗人用简单的场景告诉我们:最美的声音往往来自自然,最真的快乐常常源于简单。这种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和欣赏,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袁燮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