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愫

嗟余本固陋,湛身入花渚。
未制芙蓉裳,已习离骚语。
绰约虽多姿,涕零何如雨。
季夏遭繁霜,天寒不可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涤愫》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自然意象和情感对比,展现了一个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复杂心境。

开头两句"嗟余本固陋,湛身入花渚"可以理解为:我本是个见识浅薄的人,却贸然踏入满是鲜花的河中小洲。这里用"花渚"象征美好的理想境界,而"湛身"暗示沉浸其中,显得有些不自量力。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未制芙蓉裳,已习离骚语"说自己还没准备好高洁的衣裳(象征修养不足),却先学会了屈原的悲愤之词;"绰约虽多姿,涕零何如雨"表面说鲜花虽然美丽,实际自己却泪如雨下。这种矛盾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最后两句"季夏遭繁霜,天寒不可御"最富冲击力:盛夏时节突降寒霜(比喻意外打击),冷得难以抵挡。用反季节的自然现象,生动表现了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困境。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用"芙蓉裳"代指高洁品格,用"离骚语"暗示忧愤之情,特别是"季夏繁霜"这个意象,把人生中不合常理的打击写得可感可触。诗人没有直接说"我遭遇了不幸",而是让我们通过夏日飞霜的画面感受到那种彻骨寒意,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有感染力。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