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蔡息庵表弟以文恪公少宗伯公名刺见贻,背列地址为西四牌楼北,当街石老娘胡同,东口睡北,此宅入久易主矣,感赋一阙
文恪当年宅。
在城西,四牌楼畔,当街庙侧(此庙光绪末年修道,折除。)。
石老娘标胡同号,犹是明朝遗迹(明人著京城坊巷考,即有此名。)。
认第二大门路北。
坊巷方隅分明记,有鲤庭,桃李尝趋集⑴。
数年序,已逾百(文恪公于道光末年移居此宅。)。
王郎往昔侨居日(王——叔鲁。)。
我曾经,追陪觞咏,升堂入室。
庭院幽深花树盛,窈窕浓青蒙碧。
有几许,养翁亲植⑵。
草木何如人寿永,问青杨,旧馆谁能识⑶。
循残纸,感而述。
在城西,四牌楼畔,当街庙侧(此庙光绪末年修道,折除。)。
石老娘标胡同号,犹是明朝遗迹(明人著京城坊巷考,即有此名。)。
认第二大门路北。
坊巷方隅分明记,有鲤庭,桃李尝趋集⑴。
数年序,已逾百(文恪公于道光末年移居此宅。)。
王郎往昔侨居日(王——叔鲁。)。
我曾经,追陪觞咏,升堂入室。
庭院幽深花树盛,窈窕浓青蒙碧。
有几许,养翁亲植⑵。
草木何如人寿永,问青杨,旧馆谁能识⑶。
循残纸,感而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作者看到祖辈留下的老名片后,触景生情写下的怀旧之作。全词用平实的语言,像唠家常一样带我们走进北京城的记忆深处。
上阕像老北京导游手册,详细记录了祖宅的位置:西四牌楼北边,石老娘胡同东口。特别提到"石老娘胡同"这个明朝就有的地名,还特意标注"第二大门路北"的精确方位。这些细节就像现在的门牌号,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族历史的珍视。提到道光年间祖辈搬来这里,转眼已过百年,时间流逝的感慨自然流露。
下阕转入温馨回忆。作者想起当年和好友王叔鲁在这里把酒言欢、吟诗作画的场景。那时的院子花木繁茂,绿荫浓密,有些树还是长辈亲手栽的。但如今物是人非,当年的杨树和宅院早已无人记得。最后摸着泛黄的名片,万千感慨都化作这首词。
这首词的魅力在于: 1. 像老照片一样保存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街巷风貌 2. 通过具体地址和景物,让怀旧情感真实可触 3. 用"庭院花树""把酒吟诗"等画面,展现传统文人的生活情趣 4. 对比"昔日的热闹"和"今日的荒凉",引发对时光无情的共鸣
读起来就像听老人讲家族往事,既有历史厚度,又充满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