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贫文人的日常生活,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
诗人用白描手法展现了自己"下课后的私人时光":教完学生后,他抽空写诗自娱,写完诗又继续教导自己的孩子。这里"课余"二字特别真实,说明写诗不是他的主业,而是忙里偷闲的爱好。
后两句更打动人心:他经常查看所剩不多的存粮("视橐余"),把值钱的东西拿去典当("质鬻"),就为了换点柴米钱。这种窘迫的生活状态,被诗人用平静的语气道出,反而更显心酸。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份"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即便要典当度日,也不放弃写诗的雅趣;即便生活困顿,仍坚持教导子女。这种在清贫中坚守文化传承、在艰难中保持精神追求的姿态,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
诗人没有刻意卖惨,只是如实记录生活片段,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们不是整天风花雪月,也要为柴米油盐发愁,但始终保持着文化人的体面与坚持。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