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道士矶遭遇大风,顺路探访吕相墓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迹的对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功名虚幻的深刻感悟。
首联写诗人傍晚遭遇大风,船只危樯摇晃,只能暂时停靠。他抽空去探访荒凉的吕相墓,在落日余晖中凭吊古人。这里"危樯"与"荒坟"形成呼应,暗示人生无常。
颔联写诗人与同伴饮酒暂忘忧愁,但看到青山依旧,不禁感慨昔人已逝。通过"白酒"与"青山"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怅惘。
颈联展开宏大视野:荆襄万里的城墙已成废墟,吴楚千帆的盛况也只剩断矶残影。这两句用"空残堞"和"掠断矶"的意象,暗示历史兴衰的无常。
尾联是全诗主旨:古今多少豪门望族,最终都化作丘墓。诗人由此感悟,英雄何必为功名得失而伤心落泪呢?"何用苦沾衣"的反问,表达了看破名利、超脱得失的人生态度。
全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历史遗迹为媒介,将个人遭遇与历史兴衰融为一体,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眼前景象与历史沧桑的对比,传达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云烟。这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