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渡江场景,通过几个简单却传神的画面,展现了江上的生活气息和孩童的天真烂漫。
开头两句"呼妇鸠声水一涯,鱼噞犹恐尚风霾"很有画面感:江边传来斑鸠呼唤伴侣的叫声,水里的鱼儿时不时探出头来,好像还在担心会有风雨。这里用斑鸠的叫声和鱼儿的动作,暗示了江边宁静中带着一丝不安的氛围。
后两句"痴儿不识波涛险,笑指船如水靸鞋"特别有趣:天真的孩子不知道江上波涛的危险,反而开心地指着小船,说它像一只漂在水上的拖鞋。这里通过孩子的视角,把危险的渡江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整首诗的妙处在于: 1. 用声音(鸠叫)和动作(鱼探头)让画面活起来 2. 通过对比手法,一边是大人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孩子的无忧无虑 3. 最后这个"水靸鞋"的比喻既形象又充满童趣,让人会心一笑
诗人通过这样一个日常小场景,既写出了江边的生活实感,又暗含了人生哲理:在成年人眼中充满风险的世界,在孩子眼里可能只是个游乐场。这种视角的差异,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