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阳赠李司仓
白露变时候,蛬声暮啾啾。
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
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
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
且喜接馀论,足堪资小留。
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
归路岁时尽,长河朝夕流。
非君深意愿,谁复能相忧。
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
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
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
且喜接馀论,足堪资小留。
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
归路岁时尽,长河朝夕流。
非君深意愿,谁复能相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深秋时节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受,以及对友人李司仓真诚关怀的感激之情。
前四句描绘了深秋景象:白露时节,蟋蟀在暮色中鸣叫。从洛阳来的诗人,在梁园(今河南商丘)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心情惆怅。这里用"飘飘"形容自己像落叶一样漂泊无依。
中间六句道出了漂泊的原因:因为生活困顿,不得不远游谋生。诗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事事都要仰仗他人。幸好遇到李司仓,愿意与他交谈,让他能暂时停留。这里"馀论"指闲谈,"小留"是短暂停留的意思,透露出诗人处境的艰难。
后六句写黄昏时分的愁绪:寒城中夕阳西下,捣衣声更添愁思。岁月流逝,就像黄河日夜奔流。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若不是李司仓真心关怀,这世上还有谁会为我担忧呢?"相忧"就是为我担忧的意思。
全诗通过秋景的萧瑟、生活的困顿、黄昏的孤寂,层层递进地表现了游子的艰辛,最后落在对友情的珍视上。诗人用"蛬声"、"砧杵"这些典型意象,让读者仿佛听到秋虫的鸣叫和捣衣的声响,感受到他内心的孤寂。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直抒胸臆,道出了困境中人对真情的渴望。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