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天涯岁暮风雪萧然,浅醉沈吟,惘然有作。
依枕新酲,明檐薄雪,隔帘鸦噪黄昏。听罢风声,相怜砌玉阶银。
岁残略动芳菲意,怕愁人枯梦难春。向梁园阁笔低徊,未赋先颦。
飘零应怨天心误,便不亏凝曜,已落缁尘。依据都无,风华一霎难真。
明朝莫便潺湲去,怯高楼听雨悽魂。负清宵相伴凉蟾,谁共呼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寒冬岁末的孤独与愁绪,像一幅用文字勾勒的冬日忧郁图。
上片从生活细节入手:刚喝完酒醒来(依枕新酲),看见屋檐积着薄雪(明檐薄雪),黄昏时乌鸦在帘外聒噪(隔帘鸦噪黄昏)。听着风声,看着台阶上的积雪(砌玉阶银),本该是风雅的场景,却因"怕愁人"三字透出苦涩——年末本应期待春天(岁残略动芳菲意),但做梦都梦不到生机(枯梦难春)。想学古人梁园赋雪的雅兴(梁园阁笔),却愁得连笔都提不起来(未赋先颦)。
下片转向人生感慨:漂泊的命运像是被老天捉弄(飘零应怨天心误),就算保持高洁(不亏凝曜),也难免被尘世污染(已落缁尘)。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风华一霎难真),连个依靠都没有(依据都无)。最后用"听雨高楼"的经典意象,说连明天的雨声都不敢听(怯高楼听雨),因为会更觉凄凉。最扎心的是结尾:辜负了清冷月光(凉蟾)的陪伴,连个喝酒的人都没有(谁共呼尊)。
全词妙在把冬日实景与内心寒意交织:薄雪对应短暂风华,乌鸦叫声对应心中烦闷,不敢听雨其实是怕直面孤独。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知识分子的孤独——明明知道风花雪月的雅致,却无法用它们来温暖自己,这种清醒的痛苦特别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