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山中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部分:

1. 曙后月华犹冷湿:早晨的月亮还是冷冽而湿润的。这里诗人通过描述清晨的月光,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清晨的凉意和湿度。这可能是诗人坐卧于禅居中感受到的自然景象。

2. 自知坐卧逼天宫:自己明白自己置身于接近天宫的地方。这里“天宫”比喻的是高耸入云、远离尘嚣的高处。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身处静谧高雅之地的感受,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对比。

3.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山底的晨鸡还没有开始鸣叫,天上的太阳就已经照进了屋子东边。这里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音和光线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清晨山中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

4.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人在世间忙碌奔波,就如同在方丈(即一丈见方的空间)里一样狭小;即使是小小的杯子,海浪也足以让它摇动。这句话比喻了世间生活的忙碌与琐碎,即使是在极小的空间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5.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与师傅长久相处不容易,回去后又要回到世俗生活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矛盾的情感:虽然陶醉于山中的宁静生活,但又难以放下世俗的羁绊,回到现实的世界。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向往,既有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腻生动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对比和矛盾,增加了诗歌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