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池塘生春草(一作陈润诗)

谢公遗咏处,池水夹通津。
古往人何在,年来草自春。
色宜波际绿,香异雨中新。
今日青青意,空悲行路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自然之美的池塘场景,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淡淡的哀愁。

前两句点明这是谢灵运曾经吟咏过的池塘,如今依然有水流过。三四句用"人何在"和"草自春"形成强烈对比——古人已逝,春草却年年依旧生长,突显时间流逝的无奈。

五六句生动描写了春草的美:碧绿的草色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雨后散发着独特的清香。这两句调动了视觉和嗅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转折:虽然眼前春意盎然,但匆匆路过的行人(可能指诗人自己)却无心欣赏,只能空自伤悲。这种"美景在前却无心欣赏"的落差,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伤。

全诗用简洁自然的语言,将历史沧桑、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巧妙融合,读来既感受到春草勃发的生命力,又体会到诗人淡淡的忧伤,展现了唐代诗歌"情景交融"的典型特色。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