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沽口二首 其一

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
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
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
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直沽口(今天津一带)繁忙的水运景象和多元交融的社会风貌。

前四句写景:这里的水路四通八达,连接着许多岛屿,两条大河在此交汇。因为靠近入海口,岸边的树木稀疏,鸟儿停歇的地方不多,但潮水带来的鱼群却很丰富。诗人用"鸟少鱼多"的对比,生动展现了河海交汇处的独特生态。

中间两句写人:春秋两季都能看到运粮的船只进出,日夜都有行船经过。这里"转粟"指转运粮食,"日夜过"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景,说明这里是重要的漕运枢纽。

最后两句写情:驻军和百姓长期混居,有一半人已经能听懂江南的吴语歌曲了。这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既说明南来北往的人很多,也暗示着南北文化的交融。士兵可能来自江南,把家乡的歌曲带到了北方,久而久之当地人也耳濡目染。

全诗就像一幅动态画卷,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气象。通过漕运、鱼鸟、方言这些具体事物,让我们看到古代天津作为水路要道的繁荣景象,以及不同地域人们在此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生活细节——在军营和市井的喧嚣中,飘荡着柔婉的江南小调,这种反差特别有烟火气。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