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村

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
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
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
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后的荒凉村庄,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事的变迁,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首联"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交代行程,诗人乘船来到谢村,却特意去探访曾经的军营遗址。一个"却"字暗示此行别有深意。

颔联"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最为震撼:荒草丛中埋着战死者的尸骨,秋风吹过,仿佛又闻到了当年的血腥味。"洗复腥"三字精妙,既写秋风似要洗净血迹,又暗示血腥记忆难以抹去。

颈联"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笔锋一转:青山依旧苍翠,枫树依然火红,自然景物似乎对人世沧桑饱含深情。这里用永恒的自然反衬短暂的人世。

尾联"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借用"风声鹤唳"的典故,回忆当年人们听到鹤鸣都以为是追兵,生动再现战乱时的惊恐氛围。最后落在"晋兵",点明这可能是东晋时期的战乱记忆。

全诗妙在将血腥历史与永恒自然并置,用"青山红树"的美丽反衬"妖骨荒草"的残酷。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象的精心选择与组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悲凉。特别是"秋风洗复腥"的意象,既真实又象征,堪称警句。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