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丐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及注释
丐(gài)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zhù)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jié)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kuī)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bì)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ǎo)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sì)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yuān)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他曾经在吴地一带乞讨。凡是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每次都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这些食物将要送给她。”有好事的人想偷看事情的究竟,于是跟随着乞丐。走了几里路来到了一条河边,河岸竹树掩映,一叶小舟系在柳树下。小舟虽然破旧,但颇为整洁,舟中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就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做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十分疲惫,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乞丐说自己姓沈,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
尝:曾经。诘:责。许:左右。颇:十分。如:比得上。尝:曾经。贮:储藏。吴:古名地,今江苏浙江一带。诘:问。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遗:送。哀:为....感到可怜。俟:等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他曾经在吴地一带乞讨。凡是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每次都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这些食物将要送给她。”有好事的人想偷看事情的究竟,于是跟随着乞丐。走了几里路来到了一条河边,河岸竹树掩映,一叶小舟系在柳树下。小舟虽然破旧,但颇为整洁,舟中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就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做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十分疲惫,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乞丐说自己姓沈,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
注释
尝:曾经
诘:责
许:左右
颇:十分
如:比得上
尝:曾经
贮:储藏
吴:古名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诘:问
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
遗:送
哀:为....感到可怜
俟:等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位乞丐的孝顺故事,通过对其行为的描写展示了其深厚的母爱。
故事中的乞丐生活条件艰苦,但他每次从乞讨得到的钱财或食物,并不自己享用,而是保存起来。起初,人们对他这种行为感到不解,后来他解释说这些钱和食物是准备留给母亲的。这种行为让人感到非常惊讶,表现出乞丐对母亲深深的爱意。
有一位喜欢探究事情缘由的人,决定跟随乞丐的脚步,了解他的真实情况。乞丐带领他走了一里多地,来到了河边。在这里有一条小船,船虽然简陋但干净,船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乞丐将保存的食物拿出来,整理了一下,然后带上老妇人的船。他等老妇人吃完东西后,才开始唱歌和玩儿游戏,以此来陪伴母亲。当老妇人吃完了,他才会继续去乞讨。
有一天,乞丐在路边乞讨时,什么都没有得到,十分疲惫。这时,有个叫沈孟渊的人给了他一些食物。乞丐宁愿忍饥挨饿,也不肯先于母亲享用那些食物。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老妇人去世。乞丐在母亲去世之后不知所踪。乞丐自己说叫沈姓,大约三十岁左右。
这个故事展示了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乞丐的行为表现出他对母亲无比的爱和尊敬,即使生活艰难,也不愿意让母亲受到任何伤害。故事中的乞丐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对母亲的孝顺之心令人感动。这种无私的爱和对老人的关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