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沦丧的痛心和对正义的渴望。
第一句"书生久叹三纲绝"说的是读书人一直在感叹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已经崩溃。作者用"久叹"二字,说明这个问题存在已久,让人忧心忡忡。
第二句"天道那无一发存"用夸张的手法说连天道正义都几乎不存在了。"一发"是极小的计量单位,意思是连一丝一毫的天理正义都难以见到。
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东海孝妇的冤案。传说汉代东海郡有个孝顺的寡妇被冤枉处死,导致当地大旱三年。这里作者反用这个典故说"现在东海郡不用再担心干旱了",因为"近来连一个受冤的妇人都没有了"。这其实是辛辣的反讽——不是没有冤案了,而是社会黑暗到连喊冤的人都没有了,人们已经麻木不仁。
全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反讽,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崩坏、正义不彰的黑暗现实。作者没有直接说社会多么黑暗,而是通过"连喊冤的人都没有了"这样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到社会的可怕。这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