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八首 其七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
我身虽孤独,未死先怀虑。
家有五男儿,哭我无所据。
哭我我不闻,不哭我亦去。
无常忽到来,知身在何处?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
我身虽孤独,未死先怀虑。
家有五男儿,哭我无所据。
哭我我不闻,不哭我亦去。
无常忽到来,知身在何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人生在世,子女贵精不贵多,最重要的是活得心安。
开头用树皮包裹树木做比喻,说大树用大皮裹,小树用小皮裹,暗示养育孩子要量力而行。接着直接点明观点:生儿子不用求数量,有个靠谱的比生一堆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多了分家产容易闹矛盾("横煎蹙"就是互相逼迫的意思),反而让老人不得安生。
中间部分诗人现身说法:虽然我现在孤身一人,但活着时就操心后事。家里有五个儿子,可想到他们将来为我哭丧的样子——哭我也听不见了,不哭我也已经走了。最后两句特别扎心:死亡随时会来,谁知道那时候灵魂去哪了呢?
全诗亮点在于: 1. 打破"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强调子女质量比数量重要 2. 用"分家产会闹矛盾"这种接地气的现实问题说理 3. 临终场景的描写特别真实,没有虚伪的孝道说教 4. 最后对死亡的思考很有冲击力,提醒人们活在当下
诗人用唠家常的语气,把生老病死这些人生大事说得明明白白,既现实又通透,现在读来依然能引发共鸣。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