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越人•题余氏女子绣西子浣纱图,同程村、阮亭作

擘仙丝,写美矉,依然南国娉婷。
石畔浣纱今在否,溪流犹为人清。
兴亡吴越眉颦上。
鸱夷枉铸遗像。
日暮百花洲下路,珊珊步屧馀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女子绣制的西施浣纱图,通过西施的故事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上片写绣图的精美:用"仙丝"般的绣线,绣出了西施美丽的容颜和娉婷的身姿。作者不禁发问:当年西施浣纱的溪边石头还在吗?溪水至今仍清澈如昔,仿佛还在为这位美人保持纯净。这里用溪水的清澈暗示西施纯洁的形象。

下片转入历史沉思:吴越两国的兴亡都凝结在西施微蹙的眉间。范蠡为西施铸造的铜像(鸱夷指范蠡)也是徒劳,因为真正的西施早已消逝。结尾处,作者想象日暮时分走在百花洲的小路上,仿佛还能听到西施木屐的清脆回响,用声音的余韵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感。

全词巧妙地将绣品与现实、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通过西施这个历史符号,表达了繁华易逝、历史无情的深沉感慨。语言优美,意境空灵,既有对艺术品的赞叹,又包含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