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九华山

轻舟下池口,遥望青阳郭。
云间见九华,争先出锋锷。
参差敔背缺,峭锐圭首削。
竹箭拔春芽,芙蓉攒秋萼。
奇姿信明丽,远势仍联络。
下有岩谷幽,真灵谅兹宅。
诡哉末世士,强以名号托(谓宋齐丘。)。
丹崖不受滓,青峰镇如昨。
千载知属谁,含情寄冥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池口时,远眺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八句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九华山的奇特形态:诗人乘轻舟顺流而下,远远望见青阳城外的九华山。山峰从云间显露,像争先恐后出鞘的宝剑("锋锷"),又像古代乐器敔背上参差的缺口。山形如削尖的玉圭(古代礼器),又像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和秋天簇拥的荷花。这些比喻让静止的山峰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中间四句转入对山势的赞叹:群山姿态奇丽,远看又相互连接。山下幽深的岩谷,仿佛是神仙("真灵")真正的居所。这里暗含对世俗的讽刺——人们总爱给自然景观强加人文传说(比如诗中提到的宋齐丘曾在此隐居的典故)。

最后四句抒发哲理思考:丹崖不染尘世污浊,青峰永远保持本色。诗人感慨千年之后这美景会属于谁呢?只能把情思寄托给缥缈的天地。这里既有对自然永恒的赞叹,也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全诗妙在将视觉震撼转化为心灵感悟:开头用一连串动态比喻让山峰"活"起来,中间通过对比突出自然的纯粹,结尾升华到对永恒的思考。就像我们旅游时,从最初惊叹"这山真像宝剑",到后来感悟"人不如山长久"的心路历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