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

译文及注释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yuán)(yōng),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于:在。善:善于,擅长。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其子患之(患):忧虑。乞:向人讨,请求。中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河北省。予:给。盍:“何不”的合音,为什么不。诸:“之乎”的合音。弗:不。是:这。若:你。穿:穿透,穿过。远:表示距离。垣墉:墙壁。 垣:墙耳:语气词。病:害处。去:距离。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已耳:罢了。“吾将饥寒焉”的“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注释
于:在。
善:善于,擅长。
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
其子患之(患):忧虑。
乞:向人讨,请求。
中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河北省。
予:给。
盍:“何不”的合音,为什么不。
诸:“之乎”的合音。
弗:不
是:这
若:你。
穿:穿透,穿过。
远:表示距离。
垣墉:墙壁。 垣:墙
耳:语气词。
病:害处。
去:距离。
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要”。
已耳:罢了。
“吾将饥寒焉”的“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个故事讲的是个赵国人家里闹老鼠,于是去中山国讨了只猫。这猫很能干,不仅抓光了老鼠,连家里的鸡也一起咬死了。儿子觉得猫惹了麻烦,想赶走它,但父亲却说:老鼠偷粮食、咬衣服、打墙洞、毁家具,会让人挨饿受冻;没鸡吃顶多是少道菜,离挨饿还远着呢,怎么能赶走抓老鼠的功臣?

故事的精髓在于讲取舍的智慧——解决问题时要分清主次矛盾。猫虽然有过失(咬死鸡),但解决了更致命的老鼠问题。就像生活中我们处理麻烦时,不能因为解决方案有副作用就全盘否定,得看它是否解决了核心问题。父亲的选择体现了一种务实思维:两害相权取其轻,保住根本利益才是关键。这种"抓大放小"的生存智慧,对现代人处理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依然很有启发。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