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释奠金石会应令诗
元气氤氲,玄风缅邈。垂衣钻燧,修文反朴。异代殊时,袭礼沿乐。
损益虽著,罔弗于学。体斯将圣,实表宗师。三千仰德,五百应期。
除丘黜素,定礼删诗。作训垂范,斯文在兹。有梁不造,群胡蹈轶。
圣教沦胥,微言殄瘁。大陈光启,搜扬遗逸。儒雅成林,诗书闲出。
我星纂历,负扆握图。文同四表,教渐八区。韬戈偃革,抑末崇儒。
矩步接武,缝掖相趋。元良继体,作睿惟则。明乃离照,泽符震德。
审谕宁陈,圭璋靡忒。聿修三善,以贞万国。展兹鸾驾,敬业兽门。
尚仁降礼,齿胄纡尊。式陈俎豆,夤荐蘋蘩。иね成列,丝竹相喧。
奠飨斯洽,克谐嘉宴。酒溢金罍,肴分玉馔。肃肃冠冕,诜诜巾卷。
咸资楙德,是称俊选。时惟岁聿,律变灰迁。鸿门寒重,璧水冰坚。
风移瑞气,日藻非烟。空知庆跃,何答陶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在陈释奠金石会应令诗》是一首赞美儒家文化复兴的颂诗,用典雅的语言描绘了乱世后礼乐重建的景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回溯(前16句) 诗人开篇用"元气氤氲"营造远古氛围,讲述从原始社会(钻木取火)到礼乐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突出孔子"定礼删诗"的功绩,就像说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总设计师,为后世制定了行为规范。但后来遭遇乱世("群胡蹈轶"指异族入侵),文化一度衰败。
2. 当代复兴(中间20句) 转到陈朝时,描写国家重新重视文化教育("搜扬遗逸"指寻找流失的典籍人才),文人雅士纷纷涌现。用"儒雅成林"这样生动的比喻,展现文化复苏的繁荣景象。朝廷推行崇儒政策,文人穿着宽袍大袖("缝掖")相互研讨,重现礼乐盛况。
3. 仪式盛况(剩余部分) 详细描写祭孔大典的场面:学生们穿戴整齐("肃肃冠冕"),在音乐声中献上美酒佳肴("酒溢金罍")。虽然时值寒冬("璧水冰坚"),但庄重的仪式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暖。最后诗人谦逊地表示,自己难以回报这样的文化盛事。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垂衣""丝竹"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礼乐文化变得可视可感 - 通过古今对比,突出文化重建的不易 - 对仪式细节的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庄严氛围 - 展现了中国人"乱世修武,治世修文"的传统智慧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文化传承的赞歌,告诉我们即使经历战乱,只要坚守文化根脉,文明的火种就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