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译文及注释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月亮从山石处升起,挥洒下来的光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

译文

月亮从山石处升起,挥洒下来的光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
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
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中寺庙的夜晚所见所感,画面感极强,情感细腻。

开头四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月亮从山岩顶端升起,月光洒在溪水上,水面升腾的雾气像云一样洁白,缓缓飘到寺庙门前。诗人用"月""岩石""溪烟""野寺"几个简单的意象,就勾勒出一幅清冷幽静的山寺月夜图,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处的月亮到低处的溪烟),颜色对比鲜明(月光与白雾)。

中间两句"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是过渡,诗人被美景吸引,开门驻足欣赏,抬头望向布满寒霜的夜空。"惜"字用得巧妙,既表现对夜景的珍惜,又暗含一丝孤独感。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点明主题:有谁注意到我这个无家可归的人,正在山中辗转难眠呢?前面所有的静谧美景,其实都在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孤独感显得更加强烈。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画面如电影镜头,由远及近,从月升到溪烟再到寺门,最后聚焦到失眠的诗人 2. 用"白烟""霜天"等意象营造清冷氛围,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呼应 3. 结尾的"无家客"与开头的美景形成巨大反差,产生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想家或多么难过,但通过失眠看夜景这个细节,让读者能感受到他深切的乡愁和漂泊之苦。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江湜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吴中先贤谱》 苏文 编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