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类海

昔闻蒲类海,乃在天山以外之穷边。
河源除非张骞到,弱水只是神贤传。
我居岭南万余里,游屐所不经,宦辙所不上,耳闻臆断而已矣。
一朝九塞谪,风洞火山全阅历,犹是南路由官驿。
今从北路归,雪花时共柳花飞。
要度冰山寻古辙,先经蒲类浣征衣。
滟滟溶溶波一片,寸苇纤鳞都不见。
周三百里磨青铜,历万千年澄匹练。
旱不竭,潦不增,冻合天河总不冰。
紫绂金貂集簪弁,柔毛刚鬣春秋荐。
相传中有冷龙潜,裂肤堕指自年年。
边黎百万需膏泽,莫抱颔珠冷处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遥远边疆蒲类海的想象与亲历见闻,充满神秘色彩和家国情怀。

开篇先写作者从前只是听说蒲类海在天山之外的偏远之地,就像张骞发现的黄河源头一样遥不可及。作者坦言自己长期生活在遥远的岭南,既没去旅游过也没因公务到访,所有认知都靠道听途说。

接着笔锋一转,写作者被贬边疆后的亲身经历:先走南路官道见识了奇特的风洞火山,如今从北路返回,在漫天飞雪中决心探寻古人在冰山上留下的车辙,并特意到蒲类海洗涤征衣。这里"浣征衣"的细节很生动,既交代行程又暗示旅途劳顿。

然后浓墨重彩描写蒲类海的神奇景象:广阔湖面波光粼粼却不见芦苇鱼虾,湖水像打磨千年的青铜镜般澄澈,又像一匹纯白的绸缎。用三个"不"强调其特性——干旱不枯、洪涝不涨、严寒不冻,与天河相连的想象更添神话色彩。

最后将自然奇观与民生联系起来:官员百姓在此祭祀,传说湖中有冷龙潜伏。最精彩的是结尾两句,作者望着百万边民期盼雨露滋润的土地,深情呼唤冷龙不要只顾在湖底安眠,应当吐出龙珠造福百姓。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然现象人格化,寄托了作者对边疆民生的深切关怀。

全诗从遥远传说到亲身探访,从自然奇景到民生疾苦,既展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又体现了士大夫心系苍生的情怀,神话传说与现实观察交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