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剡县过顼①秘丞

贤哉过县尹,德政是吾师。
万事无锋颖,一心惟孝慈。
家贫因客冗(自注:时刘彝、郑穆尽寄居剡学。),发白为民饥。
谁刻前山石,令人去后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名叫过顼的县官,用朴实真诚的语言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民操劳的形象。

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过县尹(县官)真是贤德啊,他的仁政就是我的榜样。开门见山表达了敬佩之情。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他的为人:他处理政务圆融不露锋芒("万事无锋颖"),内心只装着孝顺与仁慈;虽然家里因为接待客人变得贫困(当时有学者借住县学),头发都因百姓饥荒而愁白了。通过"家贫""发白"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一个清廉爱民、甘愿自我牺牲的官员形象。

最后两句用刻石留念的典故,说这样的好官离开后,百姓会永远怀念他。就像前人在山石上刻字纪念一样,过县尹的德政也会被百姓铭记。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家大叔在唠家常般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接待客人、愁白头发)和贴切的比喻(刻石留念),让一个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古代好官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用平凡小事展现高尚品德的写法,比空喊口号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