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行送皞臣往南昌兼送李篁先

龙生别我当为客,青波平挂章江席。同时李子好远游,书剑苍茫无所适。

良夜迢迢接深语,此时愁坐扬云宅。两君三十同不官,大壑楩楠天所惜。

东南民气复萧瑟,惨淡空怀济时策。高名落拓难弃置,犹与诸侯掌书记。

洞庭有客方归来,憔悴青衫不如意。槭槭芳洲吊祢衡,长江浪急空山平。

夏口萧条托黄祖,庸才敢与孙郎争。书生傲睨当时事,塞默无言有深意。

祇将词赋掩奇才,肯向荆州出奇计。文章得祸非所料,孔公叹息曹公笑。

蹭蹬于今又一时,掉头誓拟终屠钓。彭蠡湖外鼓声死,江风夜起黄州水。

坚壁同时走督师,旌节相望二千里。君今投分向人间,挟策何曾敢一言。

衣冠南渡荆扬远,鼓角西来江汉翻。黄昏尘满别云暗,送子归来方闭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两位朋友时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坚守。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送别友人(开头到"犹与诸侯掌书记") 诗人用"龙生别我"和"李子远游"点明送别主题,描写两位三十岁仍未做官的朋友像珍贵的楠木被埋没。他们空怀济世之才,却只能在诸侯门下做文书工作,暗示了人才不得重用的社会现实。

2. 借古讽今("洞庭有客方归来"到"掉头誓拟终屠钓") 通过三国祢衡的典故,用"憔悴青衫"形容读书人落魄,以"庸才敢与孙郎争"讽刺当权者无能。诗人用"塞默无言""掉头誓拟终屠钓"等词句,表达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保持气节,宁可隐居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3. 战乱背景("彭蠡湖外鼓声死"到结尾) 描写战火蔓延的景象,"鼓声死""江汉翻"等词渲染出动荡时局。最后"黄昏尘满"的送别场景,在闭门的动作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暗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大壑楩楠"比喻人才被埋没,形象生动 - 通过历史典故委婉批评时政,展现文人风骨 - 结尾的闭门动作,无声胜有声地传达出无奈 - 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具有历史厚重感

诗人通过送别友人这个日常场景,实际抒发了对人才遭埋没、社会动荡的忧愤,展现了传统文人在困境中坚守道义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