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亭驿(题拟)

细⑴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⑵雨淋铃。
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
剑水多端何处去,巴猿无赖不堪听。
少年辛苦今飘荡,空(一作「深」)愧先生教聚萤(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上亭驿遇雨时的复杂心境,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际遇的对比,传递出深刻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细雨蒙蒙中,诗人夜宿驿站,听到雨打铃铛的声音,触发了他的愁绪。"霏微"形容细雨朦胧的样子,营造出阴郁的氛围。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展开人生思考:贵为天子(暗指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仓皇逃难时,听到雨淋铃也会伤心断魂;而像自己这样的普通人穿着简陋的荷衣,更是忍不住落泪。剑门关的流水变幻莫测,不知流向何方;巴山的猿啼声凄厉哀怨,让人不忍卒听。这里用"多端"形容命运无常,"无赖"则突出猿声的愁苦。

最后两句转向自我反思:年轻时辛苦求学,如今却漂泊无依,实在愧对师长"聚萤"(指车胤囊萤苦读的典故)的教诲。一个"空"字(或作"深")强化了这种愧疚之情。

全诗以"雨"为线索,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的风雨交织在一起。通过天子与平民、少年理想与现实处境的对比,表达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以及理想与现实落差带来的苦闷。诗中"剑水"、"巴猿"等意象的选择,既符合蜀地特色,又暗喻人生多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借景抒情技巧。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